第一单元 青春篇
1 沁园春·长沙/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红烛/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6
*致云雀/雪莱 7
3 百合花/茹志鹃
*哦,香雪/铁凝 19
单元学习任务 29
第二单元 劳动篇
4 喜看稻菽千重浪 32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38
*“探界者”钟扬/叶雨婷 43
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 51
6 莒《诗经·周南》 53
插秧歌/杨万里 53
单元学习任务 55
第三单元 古诗词篇
7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59
8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高/杜甫 62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65
9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6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67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69
第四单元 家乡文化生活
学习活动
一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72
二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73
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74
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80
第六单元 学习篇
10 劝学《荀子》 84
*师说/韩愈 85
11 反对党八股(节选)/毛泽东 88
12 拿来主义/鲁迅 94
13*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97
*上图书馆/王佐良 100
单元学习任务 103
第七单元 抒情散文篇
14 故都的秋/郁达夫 109
*荷塘月色/朱自清
15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118
16 赤壁赋/苏轼 120
*登泰山记/姚鼐
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学习活动
一、丰富词语积累 127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127
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128
古诗词诵读 139
静女《诗经·邶风》 139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140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141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142
单 元 解 读
第一单元:青春篇
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课文及学习提示、任务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作者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阅读时要注意领略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很多诗词都能引发我们对青春的思考,可以课外阅读《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等,感受他们的情怀。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4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形式特征。
红烛/闻一多 4
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注意体会诗人如何借助与红烛的“对话”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洋溢在诗中的幻想和情绪渲染,感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的节奏美,也是欣赏时要关注的。
3 百合花/茹志鹃 12
*哦,香雪/铁凝 19
《百合花》所讲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小说写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和“我”到包扎所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以及此后发生的故事,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阅读时注意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如新媳妇发现重伤的是小通讯员,于是一针一针缝补他衣服上的破洞,后来又将自己新婚时的被子盖在了小通讯员的遗体上。想一想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格外让人心动,重点把握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
《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火车的开通给边远山村带来的新鲜事儿。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只是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香雪等几位姑娘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折射出山村生活的新变化。“香雪们”青春的纯真和质朴,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阅读时注意欣赏小说清新的笔调,以及洋溢在淡雅文字中的诗情画意。
第二单元:劳动光荣
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
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人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课文及学习提示、任务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劳动者。他们岗位不同,但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以辛勤劳动与创造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令我们感佩和景仰。
4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32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林为民
*“探界者”钟扬/叶雨婷 43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科学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进一步选育“超级稻”的长期而艰难的历程,他有着细心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记述了售货员张秉贵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不平凡的事迹,他热情周到的服务温暖了几代顾客的心。《“探界者”钟扬》则讲述了科学家钟扬献身于种子事业、普及科学知识、悉心培养学生的故事,展现了他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懈探索。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3岁时便立下誓言:“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这位“看上去更像农民”的科学家,“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这三篇通讯都很注意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比如,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淤泥,终于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张秉贵“以热对冷,变冷为热”,感动了不讲理的顾客。同时,三篇通讯还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如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又如钟扬背包里的一张又一张小纸条……这些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内容更加真切感人。
阅读时注意了解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渠道采集材料,又是怎样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通讯作者在记述新闻事实时,常常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时要注意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表达观点的方法。
5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 51
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对于企业,是守专长、制精品、创技术、建标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对于社会,是讲合作、守契约、重诚信、促和谐,分工合作、协作共赢、完美向上的社会风气。
6 芣苢《诗经·周南》 53
插秧歌/杨万里 53
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莒》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学习时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
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阅读古诗词作品,可以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李白驰骋想象的豪迈,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则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
学习本单元,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课文及学习提示、任务
7 短歌行/曹操 58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59
曹操的《短歌行》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这两首诗均为古体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四言,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后者是五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要在诵读中体会两首诗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结合诗人的身世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曹操是东汉末年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年少时睿智机敏,为人豪放不羁、不拘小节。博览群书,尤其喜爱研习兵法,不但亲手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著作传世。这为他战绩辉煌的戎马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入仕途,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渴望荡涤不正之风;久经沙场,他杀伐决断、雷厉风行,唯愿建立不世功勋。身份在变,地位在变,不变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
背诵《短歌行》
8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里各选入他们的一首经典诗作。这几首诗体式不同,抒发的情感和创作手法也各不相同,诵读时要细加体会。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诗作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笔随兴至,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学习时要在诵读中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登高》写诗人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齐集心头。这首诗每联对仗,句法谨严,历来为人称赞。学习时注意感受诗歌营造的沉郁悲凉的意境,体会作者圆熟的律诗创作技巧。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 (《鹤林玉露》),试就此联作一番品析。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何等的傲骨与自信,又是何等旷达的胸襟!李白,这位卓越的傲岸不羁的诗人,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才华横溢却遭到嫉妒排挤而不被重用,他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大志,终当难以实现。然而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梦想的追求,他选择了豁达处世,他保持了积极向上的心态,他勇敢面对黑暗的现实,他于逆境中发出的慨叹,激荡着世人的心灵。李白给予我们的是超然的智慧、不屈的灵魂和坚强的信心。世上没有过不去的鬼门关,勇往直前,即使失败了也要无愧于天地和良心。是李白教给我豁达处世的态度,教给我用坚强塑造坚韧的自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甫诗歌的睿智与力量从何而来?与李白生性自由、狂放豪迈的天纵之才相比,杜甫的诗歌时刻着眼于社会现实与人生百态,深深扎根于传统,用他宽仁博爱的儒家情怀与诗歌巨匠的艺术手腕,烛照之、淬炼之、升华之,不仅使他的诗歌成为士大夫笔补造化、佐时匡政的利器,也因其人格而成为后世文人眼中的“圣贤”。
9 念奴娇·赤璧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中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66
一般认为,豪放和婉约是词的两种典型风格。品读本课的三首宋词,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情感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咏古抒怀,雄浑苍凉,境界宏阔,历来被视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品。学习时,要仔细体会词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品味词的声韵美,思考词中寄托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词作多用典,学习时要注意理解典故的内涵;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这首词的主旨,应注意领悟。可以拓展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过对比理解词人的不同情感。
《声声慢》(寻寻觅觅)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抒写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要注意揣摩词人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体会词作是如何渲染这种愁绪的。这首词手法独到,起句便用十四个叠字,反复诵读,体会叠字中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
与律诗相比,词的声韵、句式、节奏等有着更多的变化,显得更为自由灵活,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点。
那官场飓风“乌台诗案”, 把苏轼推向了社会的最底层。一连串沉重的打击,不仅使他理想信念灰飞烟灭,而且连身家性命都几乎不保,直接带来的内心迷茫与绝望何其沉重。曾经声震九州,官居太守,而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人生的位置,不啻天壤!也许恰恰由于这种“换位”,才使苏轼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是苦难,造就了这位风流千古的文学巨匠。
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
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这里所说的家乡,主要指我们居住的城乡社区。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人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本单元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书中所写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乡土中国》)。从传统农村入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阅读《乡土中国》,要注意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20世纪40年代后期,缘起于作者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作者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丰富积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分析,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人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阅读指导:
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学术著作大多追求的是在相关领域或者某一专题上的探索与创造,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重在理论发现或解决实际问题。阅读这类著作,除了关注作者运用的材料、提出的概念,以及作出的理论闸释,还要看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什么创造,这种创造经历过怎样的探索,具有怎样的价值。
下面的一些策略,可以为我们阅读《乡土中国》这样的学术著作提供帮助。
1. 要有阅读的“预期”。阅读学术著作的目的一般比较明确,如阅读《乡土中国》,可能是为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也可能是想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还可能是为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寻找答案,等等。无论带着哪种预期来阅读,目标明确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先“粗”后“细”,逐步推进。所谓“粗”,一是阅读“序言”“后记”等,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二是通过浏览目录大体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所谓“细”,即注重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要素,深人思考,不断提炼。阅读《乡土中国》中的各篇文章,可以先读篇章标题,预测推想,再读各段,筛选重要的概念或语句,了解各段的内容;最后观照全篇,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的逻辑。
3.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学术著作往往会提出一些重要的概念,然后从理论上进行阐释。阅读《乡土中国》要特别关注其中的重要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这些都是作者从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用以归纳某些现象,并从理论高度解释这些现象。抓住并理解核心概念,就掌握了阅读学术著作的钥匙。
4.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乡土中国》是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怎样从调查材料中提炼典型的现象,形成概念,又怎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不仅要知道结论,还要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看作者怎样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提出和研究问题,获得新的理论发现,甚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5. 反复阅读,积极思考。学术著作理论性强,涉及的术语多,语言表达比较抽象,阅读时难免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这时就要多读几遍,调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极思考,还可以参阅一些资料,促进对学术著作的理解。
第六单元:学习之道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或阐述学习的意义,或讨论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或描述读书的经历与感受,使我们获得不同的启迪。
学习本单元,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要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课文及学习提示、任务
10 劝学《荀子》
*师说/韩愈
《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熟读这两篇文章,找出文中谈学习的名句,推敲句子的含义,以此为基础把握两篇文章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例如,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愈是针对怎样的现状倡导师道回归的?这需要分别结合荀子的“性恶论”、韩愈所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来理解。还可以结合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子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借鉴,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语义关系。这两篇文章中的许多语句用了“而”,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些“而”字表现的语义关系。
背诵课文《劝学》全篇和《师说》的第1段。
11 反对党八股(节选)/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话。当时,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的相持阶段,根据地的生存尚且艰难,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花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来讨论文风问题,其原因何在?阅读时要注意思考,以理解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这篇文章列举了党八股的多条罪状,重点批判了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在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正确的主张,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文风。阅读时可以看到,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与作者提倡的文风是一致的。
这篇文章说理切中要害,深入浅出,语言特点鲜明。找出文中典型的语句,归纳其特点,尝试从表达目的、听众感受等角度品评其表达效果。
12 拿来主义/鲁迅
议论性文章往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思考文章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的,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这篇文章将不同现象进行归类,直接予以批驳,确立自己的观点。阅读时,梳理和把握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破立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蕴含的批判力量。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来证明观点,阐述自己的主张。找出文中比喻论证的例子,分析作者是怎样有效地进行论证的,体会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
13*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上图书馆/王佐良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都是随笔,两位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
黑塞从切身体会出发,思考读书的意义。文章充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黑塞读中国古代论著的感受,以及他关于修养不追求具体目的、流行读物不能取代经典等看法,都发人深思。找出文中关于读书与修养的名句,细加体味。
王佐良回顾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那种氛围与乐趣,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对图书馆的礼赞,体现出作者对知识的崇敬,阅读时注意结合文中引用的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加以体会。还可以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第七单元:自然情怀
人们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人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课文及学习提示、任务
14 故都的秋/郁达夫 106
阅读《故都的秋》,要抓住“秋味”这个中心,慢慢读,调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等特点,看看作品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表现这些特点的。作者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这是为什么?再想想,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在郁达夫笔下具有特别的美?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有什么道理?
*荷塘月色/朱自清 109
阅读《荷塘月色》,应该多朗读,边读边沉浸到月色清淡、荷香缕缕的意境中去,品味那种优雅、朦胧、幽静之美。重点学习作者如何写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学习时要关注两篇写景文章的语言艺术,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来细细品味。如《故都的秋》开头多用短句,句中多停顿,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作用;《荷塘月色》善用叠词,语言朴素典雅、准确传神、贮满诗意。阅读时应多加体会。
15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112
地坛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地的重要场所,如今是一个公园。这样的地方会和“我”发生怎样的关系呢?最好能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读《我与地坛》全文,把握节选部分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史铁生的人生感悟是独特的,这和他承受着因残疾而导致的苦难有关,但他超越了自我,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包括对生与死,都有深邃的思考。学习时要深入理解,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文章在景物描写和往事追忆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这可以作为理解作者思考的突破口,阅读时要重点关注。要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对话”,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文中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对母亲的怀念。体会其中的母爱,想想为何作者怀有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史铁生的思考发自内心深处,执着而坦诚,这正是这篇散文的感人之处。注意欣赏文章是如何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诚挚感情的。
16 赤壁赋/苏轼 118
*登泰山记/姚鼐 120
《赤壁赋》和《登泰山记》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体会两篇文章中景与情的关系
《赤壁赋》通过铺陈、排比形成整饬之美,要反复诵读,逐步领会。文章一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一想认识逐步深化。阅读时要注意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语态度。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登泰山记》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我国古代还有不少写景、记游名篇,如王勃《滕王阁序》、王禹圆《黄冈竹楼记》、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等,可以找来阅读、比较。
我们读古代诗文,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泪,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拿纪年来说,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最常见的两种方法,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纪日,除了常见的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有些日子在古代还有特殊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这两篇文章或此前学过的课文中,整理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说话写文章离不开词语。如同盖房子需要砖石一样,词和短语就是语言表达的“砖石”。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多读多记,积累尽可能丰富的词语,形成自己的词语库。词语库充实了,才有选择的余地,才能更好地发挥语言的表现力。积累是为了运用,要让词语库中的词语“活”起来,就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能对词语进行比较、辨析,并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和使用。
本单元围绕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开展学习活动。要了解汉语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结合词义特点,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古诗词诵读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开篇先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娴静而美丽的女子。接着叙述她原本与男子约定相会,却“爱而不见”,令男子独自徘徊,这样的逆转,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接下来说静女赠送的彤管很美丽、讨人喜爱,后面又退一步说并非彤管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如此反复借彤管“表白”,其实都是抒发对静女的爱,真实且有情趣。诵读这首诗,思考“彤管’这类美好事物在诗中的象征作用,感受反复、逆转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东汉中后期,游宦、游学之风盛行,大批士子远离故乡。作为文人五言诗滥觞的《古诗十九首》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诗中充满了羁旅怀乡的思绪。这首诗的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要送给“同心”的人,但他思念的人还在“旧乡”,长路漫漫,欲赠不能,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全诗字里行间流露着漂泊他乡和分隔两地的无奈。诵读这首诗,体会其“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的特色。
虞 美 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这首词,将俘囚生活的幽怨、月夜听风的无眠、物是人非的无奈、愁怀难解的悲凉,以及对往日帝王生活的怀想,编织在一起,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寄寓其中。词人通过具体的物象,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千古流传,引发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感叹,诵读时要细加品味。
鹊 桥 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借鹊桥相会的传说,歌咏忠贞不渝的爱情。词人不认为织女和牛郎聚“离多值得哀怨,因为他们短暂的相会,远胜世人无数次的相聚,时空阻隔反而酿就了他们相会的甜蜜。词人还说,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诵读这首词,体会词人命意的高妙,理解他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